“清初四僧”(以下简称“四僧”)是指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人。他们的书画以先贤为师,兼容并蓄,既继承优秀的绘画传统,又主张抒发个性和创造力,在实践中不断求真、求变。四人虽艺术风格各异,但基于他们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书画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色彩,不但个性鲜明,而且艺术面貌独特新颖,极富艺术内涵。他们的艺术特色对清代乃至近现代、当代书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大批以“四僧”为师的书画家群体。
疏淡寒寂——弘仁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一名舫,字鸥盟。僧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别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自幼孤贫,奉母至孝,眀亡后绝意科举,怀亡国之痛,于武夷山落发出家,终生不仕,且一生不婚。后由闽复返歙,居西干五明寺,以毕生精力探幽索奇、作诗、绘画,曾数游黄山,康熙二年腊月病逝,葬于披云峰下。
弘仁 古槎短荻图轴
弘仁的艺术以山水绘画名重于世,兼写梅花,喜绘黄山松石。绘画初法宋人,后学元四家,崇尚倪瓒的画法,更注重师法自然,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师”的口号。笔墨苍劲整洁,清幽淡远,秀润在骨,画境层峦叠壑,山石峻峭方硬,林木虬曲遒劲,写取真景,突破了倪瓒平远的面目,真实地传达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书法学颜真卿、倪瓒,尤精于小行楷,点画清瘦,妍丽隽秀。他既与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并称“清初四画僧”,又与同乡査士标、孙逸、汪之瑞共称为“新安四大家”,其绘画在明清之际独树一帜,对于徽州地区,更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弘仁 黄山图册(其一)
苍浑幽邈——髡残
髡残(1612-1673)俗姓刘,字介丘。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智杲、大杲,字石溪,号髡残,又号白秃、电住道人、石道人等。他出于个人信仰在崇祯十一年(1638)出家为僧,在同乡诗人龙人俨的家庵中修行。1658年,髡残承接觉浪禅师的衣钵,成为曹洞宗传人并奉命主持南京祖堂山幽栖寺。
髡残 禅机画趣图轴
髡残学养深厚,能诗工书,长于山水画。他受明末董其昌的绘画思想影响,尊重传统,并从董其昌上溯“元四家”,取法黄公望、王蒙、吴镇以至五代董、巨。在师古的基础上更注重写实、创新,突破前人成法桎梏,得天地造化之助。擅长使用秃笔、渴墨,以繁复丰满的构图,浑厚绵密的皴染,温暖高古的设色、雄阔跌宕的气势在画坛独树一帜。同时,他擅长借题画诗文表达他对宇宙、人生的感悟,阐述禅学思想,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清初四僧”之一,其艺术思想与风格对中国近现代绘画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髡残 溪阁读书图扇页
圆融冷逸——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是明代江西宁献王朱权后裔,明亡后曾出家为僧。其字号繁多,有“传綮”、“驴屋驴”、“雪个”、“八大山人”等。他一生经历坎坷,始终心怀故国,常藉诗文书画来发泄心中积郁与不甘。其花鸟画源自林良、徐渭等写意花鸟名家,山水则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等,造型独特,构图险怪,常于简逸中现雄健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书法则是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先后吸收了上起魏晋钟繇、二王,下至明代董其昌、王宠等人的特点,而自出己意,风格纵逸,颇具个性。
八大山人 猫石花卉图卷
他的书画作品在当时影响不大,但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如清代中期“扬州地区画家群体”、晚期“海派”,及至近代齐白石、张大千等皆追蹑其法。
八大山人 行书十三札册(其一)
纵肆清奇——石涛
石涛(1642-1707)原名朱若极,广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他出生不久即遭遇国变和家变,遂由家臣护送逃至全州避祸,后在当地湘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其款印中也有作“元济”者),字石涛,别号济山僧、小乘客、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涤子等。从此,石涛开始云游四方,足迹遍布湖广、苏浙皖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交各方朋友,以禅宗悟画理,以自然养画境,于当时画坛盛行的摹古风气之外,独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遂使艺名日隆。石涛曾因两次迎驾康熙南巡,而于1690年受邀北上北京,以期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但居京不到三年便南还,再次游历苏、皖各地,并逐渐公开了自己明宗室的身份;晚年回到扬州定居,建大涤草堂,出佛入道,靠卖画为生。
石涛 山水人物卷(局部)
石涛是“四僧”中年龄最小,也是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的一位画家。他一生以诗画立身,其作品风格多变,个性鲜明,故颇受当时及后世鉴藏者所欣赏喜爱,这其中既有前朝遗民,也有当朝贵胄;既有文人隐士,也有巨贾富商。而他所提出的画学理论,更是对清代及近现代中国写意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时间:2017年5月6日-2017年6月28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厅
本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