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21-09-28 - 2022-01-09
展览城市:
北京 - 北京
展览机构:
展览地址:
北京清华大学校内光华路
策 展 人:
谈晟广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山西省文物局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协办单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临汾市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长治市博物馆 吕梁市博物馆 吕梁市离石区文化和旅游局 曲沃县晋国博物馆 沁县文物馆 黎城县文博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
展览备注:
学术顾问:吴良镛、李零
总策划:向波涛、刘润民
执行总策划:杜鹏飞、张元成
支持单位:华协国际珍品货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上海书画出版社、晋泰轩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地处黄河流域中段。全省地形呈东北—西南斜向的平行四边形,境内大多为山地和丘陵,东、南两侧主要是太行山脉和中条山,西侧主要是吕梁山脉,中间狭长地带,由南向北依次主要是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和大同盆地等,黄河三大支流之一的汾河将多个盆地串联——上述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灿烂、多样且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的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上古“三皇五帝”传说中,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说,大致对应的地点,均位于晋西南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中,记载的第一个有明确列王世系的朝代是夏朝,而据《左传》等先秦文献记载,西周时期晋国始祖叔虞(周武王姬发之子)分封于夏墟(即夏朝灭亡后留下的废墟),因此晋国所在的山西,在后世又素有“夏墟”之称。
由此可见,华夏文明的起源,当与山西有着密切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这种关联,从考古学上亦得到了部分地印证。黄河作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之一,中游“L”形的河流走向,在河东、河西与河南,分别大致划分出了晋、陕(陕西)、豫(河南)三个省区,这里是华夏文明起源之“三足鼎立”的核心地带。
以夏县西阴村命名的西阴文化(又称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3800-前3300年),绚丽的“花”纹引领了史前彩陶时代文化大变革的浪潮,襄汾县的陶寺文化遗址(约公元前2400-前1700年)初具国家和礼制雏形,均凸显了晋西南在华夏文明形成初期所扮演的核心作用,后者甚至被推认为是帝尧的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进入历史时期,山西境内出土了商代早期、商代晚期、西周、春秋和战国序列完整的青铜器,是理解中国青铜时代文化艺术和礼仪制度极佳的标本库。上古、中古和近古,山西长期是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与融合的熔炉,特别是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京(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对华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山西省省会太原,古称晋阳,曾一度是区域政权的国都、别都或实际的行政中心,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
纵观历史,华夏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始终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遗存的古代文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面,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毫无疑问,山西是全国省份中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基因库之一。
清华大学与山西省自2016年双方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10月20日,山西省党政代表团在清华大学学习考察,举行工作会谈和项目签约仪式,开启省校合作新篇章。“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省校战略合作为契机,清华大学联合山西省文物局,在清华大学校庆11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5周年之际,于2021年9月28日—2022年1月9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
展览主题定为“华夏之华”,其中第二个“华”字寓意深刻。其一,华,花也,美好,亦可借喻西阴文化之“花”。其二,华,精华,华夏文明的精华。其三,《书·舜典》记:“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华就是文德,即礼乐教化,与帝尧相关——传夏族兴起于晋西南,“尧都平阳”,即今山西临汾,有学者将陶寺遗址与之对应。我们通过精选的相关文物,以实物的证据,呈现辉煌的山西古代文明,无愧是华夏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代表,不仅让观众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华夏文明看山西”,更是激励所有清华人牢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牢记习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嘱托——“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