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时间:
2019-10-13 15:00
展览城市:
北京 - 北京
展览机构:
北京杏坛美术馆
展览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5-3号
策 展 人:
林芝
学术主持:
于洋
主办单位: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杏坛美术馆
承办单位:
锦昌画苑
协办单位: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 伊川文化
参展人员:
常欣 崔景哲 党震 付爱民 范春晓 范治斌 韩朝 何梦琼 林涛 牛朝 宋彦军 徐光聚 阴澍雨 张猛 曾三凯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展览备注:
出品人:赵伟
媒体支持:书画频道 国学频道 雅昌艺术网 新浪收藏 今日头条 腾讯 网易 爱奇艺
知行合一思与境偕
智识与践行、学术与艺境,素来是一对互为验证、互为增益的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治世的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之一。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继承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诸多学说,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与内在人格的正直蕴藉,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君子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上,于艺术创造而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知行整一,自然造化与主体心源的内在契合,亦是以艺术之眼观照世界、表达心象的真谛。
“知行合一”于艺术之道呈现为内、外两个层面:一方面,心象为上,写意达心者得画之大道。中国画自古有“心印”之称,以笔墨法度、章法图式抒写心性、营造境象,是历代画人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所言“含道暎物”“澄怀味象”,正是中国画学在“知”的层面的哲学起点。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画学重在理学双证,素有画人治史治论的学术传统,而文人画对于诗书画印“四绝”的追求,也正暗含了“知”与“行”的互为融合。画法、画理的圆融践行,更使笔墨功夫超越了形而下的技法,而进入精神与思想的范畴。
此次展览以“知行墨境”作为学术主题,既提示了艺道“知”“行”的契合与融会,也汇聚了南北画坛15位具有代表性的“70后”中青年画家的近年佳作,题材跨越人物、山水、花鸟画科,画法兼涉工笔与写意,旨趣兼容传统与当代,从一个特定主题的视角呈现了当下中国画坛中青年画家群体的创作风貌与学术指向。
近一百年前,陈师曾将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作为文人画的四大要素,将品学才思之“知”视为中国画创作之“行”的精神基础。事实上,“知行合一”对于画学研究与创作而言,不仅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指向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关联。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在古今时空、形而上下之间,“知”与“行”得以在笔墨心象之中汇聚化合,并最终指向精神的超越。
于洋
2019年秋日於北京
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