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免费注册
客服热线:010-65980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帮助中心
“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画竹集萃
发布时间:2017-03-21 来源: 浙江省博物馆 作者:云庐艺社
  
  • 1490081327351504.jpg

  • 展览时间:

  • 2017-03-15 - 2017-04-30

  • 开幕时间:

  • 2017-03-15 10:00

  • 展览城市:

  • 浙江 - 杭州

  • 展览地点:

  •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

  • 主办单位:

  • 浙江省博物馆

  • 协办单位:

  • 宝善堂艺术珍藏馆

  • 展览备注:

  • 支持单位: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

展览介绍

品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得益于中国宜竹生长的环境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上古先民因用竹制器逐兽而有最早的咏竹诗——弹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淇奥》不但记述了竹在中国北部黄河支流淇水的生长情况,更是将君子比德于竹。竹子也因虚心劲节的特征而被赋予“君子竹”的美誉。六朝时期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其清峻通脱的品格与竹化为一体,被后人称之为“竹林精神”。

苏东坡《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云“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大约从唐代开始,品竹的主要对象溢而为竹画。唐代画竹从白居易的《画竹歌》可以看出主要是追求“逼真”。宋代于花鸟外别立墨竹一科,文与可“成竹于胸”成为文人墨竹的鼻祖;也因筼筜伴竹至画竹愈工,后世写真一族视为圭臬。元代李衎著《竹谱》,强调“措意于法度”的“写生”;倪瓒反其道提倡写竹“不求形似”,要“写胸中之逸气”;赵孟頫心得“写竹还应八法通”,身体力行以书法写竹。明代人论绘画别“行家”、“利家”,画竹亦然。徐渭大写意逆袭审美“八股”,写出别样的“风竹哭”。清代扬州画派及画竹代表人物郑燮脱去墨竹的“仙风道骨”,表现出世俗的亲和力,且别开生面地提出胸中、眼中、手中之竹,丰富了画竹之理论。民国受西洋画法影响,画竹呈现多元化状态,但传统的墨笔写竹仍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中国古代的竹画,既有写照传神的写生,也有文人士大夫的写竹,更是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抒写。

宝善堂主人于善明,上海人,自幼爱好书法绘画,更精于篆刻。新世纪开始,来到书画大师吴昌硕的故乡浙江安吉投资竹文化旅游产业,安吉连绵的翠竹令他心荡神怡,深厚的绘画文化更是触动了他骨子里的情愫。从此,踏上了蒐寻历代竹画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积累了明至当代的竹画三百多幅。此番精选了240幅,由浙江省博物馆专业人员编撰成《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画竹集萃》一书付梓出版,以飨广大藏友和书画爱好者。同名展览也将于三月中旬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与广大观众见面,这是我馆整合利用民间收藏文物资源,让社会公众共享的再次实践。


是为序。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陈浩

二〇一七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