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31 02:42:21
六、董其昌画迹真伪考
董其昌是晚明最为盛名书画大家,朝野内外至门而求画者不绝,使之代笔与赝鼎之作犹甚,一时真赝难分,(《容台集》)“余书画浪得时名,润故人之枯肠者不少。又吴子赝笔,借予姓名,行于四方,余所至士夫辄以所收示余,余心知其伪而不辨,此以待后世子云。”跋(《行书临古长卷》)“此卷宫谕为史官时北上置予舟中,适予携到荆溪,书以赠别,宫谕不以覆酱瓿,而藏之书簏。今长公子固属予重题,以别余同里之赝鼎。赝鼎多有胜予漫笔者,当重吾愧耳。崇祯七年仲秋,董其昌识。”从这二则跋记中为我们留下董氏伪作大都出于“同里”之手,其余者为后世伪造。
董氏画迹有四种面貌:
1、摹古类:此类作品风格,以董源、巨然、黃公望、吴仲圭、倪元林笔墨为主,用笔含蓄,山峦坡脚轮廓线实隐实现,虚实相生,树杆枝柯用笔柔韧,略皴空灵,点疏秀不峭,拙雅浓淡,枯润冲和,完全书法用笔,耐人寻味。这类作品仿者大都无此妙技,意境寡。
2米家山类:此类作取倪瓒一江三段式构图,近景株树坡脚,中景山坡几椽茅屋树丛比倪氏繁密,远处云雾托山峦,笔墨湿润空濛,气息浓郁,意境神秘。此类作品伪作多,当细察细节。
3、青绿类:此类作品以青绿为主,兼以赭朱加淡墨设色或勾勒,也有直接颜色勾勒,以墨皴擦青石、石绿赭石接染,以浓墨重色点苔。作品精工华丽,典雅静穆,色彩斑斓而鲜润,绚烂而不庸俗,高贵而不堂皇,明净玉洁,如:秋兴八景、昼锦堂图等作品。赝品多色墨相混,色泽不纯,无此妙处。
4、浅绛类:此类作品设色以淡赭色为主色,画法与青绿相似,但墨线比青绿清晰,墨色润和,远山略加石青,虽无青绿华丽,但清朗秀润之笔,仿作是无法达到的。此类伪作流传甚多。
5、董其昌题款的鉴别
作品题款是书画鉴定过程中最重的一个部分,在感受时代气息的同时反映出作者的个人风格,为鉴定作品真伪提供了借鉴。
董其昌(《容台集》)一则,记录了自己习书过程与总结,“余事此道五十年矣,初于虞、颜入手,已而学右军、学钟太傅,煞有肖似《兰亭》、《丙舍》、《宣示》等形摸,便自沾沾以为踞唐人之上。三五年间,逰学携李,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年月。昔香严在沩山会下,参“父母未生前”一句机语不契,遂已息心,愿作长年粥饭僧,正余尔时境界也。董氏学书从虞、颜追王、钟得晋人风度神韵,又在米芾、赵松雪处用力最多,使其书貌呈现出楷书、行楷、行书、行草、大草,不作隶书,篆书谨存《临画赞碑》十二字。董氏遍临诸家,然在临习过程中参己之思,化育心机,雅淡秀润,率意古朴,疏朗闲适,气畅神足势达,提按顿挫自然,风姿绰约,于不经意中流露出平淡秀润的气息,是其书体之品貌之特证。伪作不能达到此种境界。
董氏款书有楷书、行楷、行书、行草。但主要以行书为主,一生没有大的变化,款式有窮款、题诗、画名等,“画不其昌,书不玄宰”,也是鉴定其作品常识,但也不能绝对视之。
董氏赝作亦有代筆者,据考证,代书者:吴易,代画者:赵左、赵行之、僧珂雪、 叶君山、吴振、沈士充、杨彦冲及董氏门客、童仆辈,主要代筆者赵文度、沈士充、吴振亦有陈继儒。(姜绍书《韵石斋笔谈》、《无声诗史》)。朱彝尊《论画绝句》:“隐君赵左僧珂雪,每赞香光应接忙。”自注云:董文繁疲于应酬,每请赵文度及雪公代笔,亲为书款。”顾复《平生壮观》卷十云:“先君与思翁交㳺二十年,未尝见其作画,案头绢纸堆积,则呼赵行之洞、叶君山有年代笔。翁则题诗写款用图章,以与求者而己。“程庭鹭《上竹下弱痷画麈》卷上去:“曾见陈眉公手札与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耍董思老出名也。”董氏自己也说“友人杨彦冲精于书画、尝为不肖代劳”。说明董氏代笔之作犹甚,而晚年多为彥冲之笔。
《青山白云红树图》
予诗论董其昌《青山白云红树图》一轴有年,追忆是时,与广州省博物馆观之犹为動思。故有“屾壑起浮岚,飘渺幻霞峰。瀑飞悬掛练,摇望幻劲松。绿翡叠千嶂,寒光捲雪枫。草庐藏迥远,琴瑟和鸣声”句。 今专著董氏书画真伪之说,以旧诗于此篇首,怀思于心远矣。
是图为董氏浅绛淡墨石青罩染之法互用而绘成,用笔极尽精微,淡墨勾皴,生动灵活,虚实相生,完全承书法用笔,先淡墨皴染出凹凸质感后复染赭色再罩石青于局部,使整幅画作在古润含蓄中见屴,设色浅淡而不薄,烟雲浮岚,光艳华丽而不堂瑝,山树藏幽,屋舍飞泉隐现于山仚丛林之中,几株树木縦生,犹近极远,勾杆略淡墨皴染以赭色平涂,拙中藏巧显见空灵,点叶承多种形态,墨色浓淡分明,枝柯穿叉疏密有度’远峰峦壑高耸入雲而峃处设色点墨,枯润干湿,心相育化与远树相映成章,中景白云飘浮闲于山谷树石之间,水口巨石淡墨笔痕浅染赭色薄罩石青,墨色互不淫浸而点苔树木极尽工处而求于疏意,溪水奔流与秋风杂枞成动静之乐,悦耳动听。近坡山峦整体和谐,美之极尽!此种清雅,此种神韵气格,是学理与外趣的自然流露,是与天地精神独之往来的存在。
因此;这件作品甚称为董氏画作中浅绛淡青绿作品中之精品,深入分析与研究为鉴定董氏同类作品之比较有着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青山白云红树图》款题“来雁霜寒楚客归,野情只授薜蘿衣。只憐今白社酬裴迪,绝胜朱门荐陆机。”诗意中的山峦云浮之景,蕴藏董氏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景趣,为赏者留下了笔痕墨趣及艺术以外人文思考。通过鉴读这幅作品从中获益并感受到董其昌作品的全部内涵与精神所在。“董其昌的绘画,出了功夫外,充满了自信,在外趣与内心世界交融辉映下,心境爽爽朗朗,化育生机,笔墨含蓄古润拙巧,峦壑重叠往复不乱,层次繁密分明,通灵透气,湿笔润不涩于纸,枯墨于纸而不浮,粗细交错,笔痕在虚实似离似沉之间,腕力极见功夫,而气象万千。又人精神矍铄,从容不迫,放怀诗情,于笔墨、心相、意境,三者和,此类作品当为香光真迹也。”
赵左与董昌绘画风格之比较
晚明苏松画派创始人赵左、(一作佐)字文度。(1573一1644)华亭人,活跃子万历、崇祯年间。赵氏诗文华彩,诸生时赴京以一首秋草诗,名动京城,人呼为“赵秋草。”后得到顾正谊赏识,荐他与宋懋晋向好友宋旭学画,师法北苑、黄大痴、倪瓒,后又得到董其昌指导与影响,画云山常出己意,米家山是米非米,别有一翻情趣。
赵氏早期作品传世有《溪山深秀图》卷,绢本、设色、纵141x横63厘米,董文敏作行书跋有“溪山深秀。”此卷于万历戊申冬十一月为儒仲发生画,为近现代名家郭味渠庋藏。此卷年款万历戊申亦万历三十六年(1608),根据目前学术界对赵文度的研究,从已知最早的记年作品万历三十一年(1603),推测赵氏生年约在公元1570年左右,最晚于祟祯六年(1633),享年应为六十余岁。《溪山深秀卷》应是赵氏而立年前后作品,构图平远,树木姿态各异枝柯交叉,疏密有度,浓淡相宜,双勾与点墨,尽见细处而不能精微,山石勾皴淡墨染色,矾头小石碎而多,坡屵叠山虽有一望无际之远,然失势于峰峦,故有刻笔,气格失雅正含蓄之美,未能承正脉于北苑、子久、元林诸家。《山居闲眺图》应属早期与中期过度时作品,此作有抚大痴石田笔意,构图宏伟旷大极具丘壑之势,峦屴峰险,断崖崎峭,皴擦点染,笔墨丰富而生动,矶头巨石与树木苔痕相互一体,丛林繁密浓淡虚实相映成趣,烟岚浮云隐现于深谷之中,廟宇显现,近处山峰突起,溪水流声,潺潺迴旋,松蒼树茂,疏柳秋光,人闲静安之思跃于图迹之中,为之作品点主题,美不胜收。然鉴察是图细微处,勾与皴染略有脱节,使山峦峰巅处平而薄,少厚重之感,纵观是图及款识,当为中期前后作品,赵氏早期款字方整转折圆柔。《垂钓图》此图当是赵文度中期作品,此时赵氏得到董期昌指点从早期生刻之笔化育成精微极妙的技巧完成了去繁之累,得“精俏”二字。意境空远旷大,水拥舟起,风摇曳摆,人物垂钓,神情维妙维肖,近处水坡屵石七株树木,松柳桐荫,各具姿态,居舍人闲,一派秋风过窗之意,令居者赏者画者怡情陶醉不能忘怀,似身临其境。縦察是图,笔墨气息皆薄,浑厚不足,款识瘦劲。《清溪濯足图》是图立轴绢本,画秋山访友之意,构思巧妙,构图完美,用笔精微而含蓄生发内美,是一件赵氏从中期过度晚期佳境力作,鉴察令赏者动情而陶醉,曼妙其中,不知画外真山水矣。此作山岚雾迷溪湍流急,松风壑谷,求大开大合精微处删去繁景亦去繁华之色彩,淡墨浅绛,南北两派相融,点苔树木勾勒,方折用笔,略带浙派遗痕。然气息南宗,故当为泰昌元年前后之作。《访友图》是轴当为赵氏晚期作品,赵氏在繁密、简静、蒼润的三个绘画过程中完成了他人文情怀化育蒼芒古朴秀润的艺术境界,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在笔墨气象格调上都接近了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宗画派,其精神世界与艺术追求及技法的表现完全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绘画面貌,纵观斯图,近处水岸坡石与崖壁,笔痕拙中藏巧,苍古华滋,笔力棉中见骨逸中见涩,树木勾皴散染浓淡变化,精微疏密,枝干穿叉有致。草堂篱墙隐现于山峦竹林之中,山岩飞瀑江阔波平,远山幻境藏烟岚,另有一翻意境。浮桥架于巨石之上,江水似歌,老者访友心畅而愉,神情若现。使赏家不能忘怀,惟此图意境所动矣。
董华亭山川江河,江南之景,疏淡茂密,落笔含蓄而求内美,外似月华泻寰宇,清凉世界而无一尘埃,笔墨求淡中见浓郁而山石呈现凹凸之质,涩笔华滋,心中爽爽朗朗如西风过竹林,似闻秋声。赵文度初承宋旭亦追北苑大痴倪瓒及吴门诸家,早期繁碎树木点实细微处有刻笔。中期得华亭点化,去繁求简虽精妙然失于厚重,笔墨未达含蓄三味,略用北法离南宗相远。晚期近南宗与宗伯接,笔痕精细而古润不足,气格少斤短两,两家画卷相眎,鉴察了然耳。
顾正谊与董其昌画作之比较
顾正谊,明代画家、诗人。字仲方、号亭林。华亭人。父中立,官至参知政事,正谊以父荫,于万历时由太学生官中书舍人。晚年筑小亭于江畔以终老,故号亭林。顾氏初学马琬后入吴镇、黄子久,画山多作方顶,层峦叠峰,少蓄林树,自然深秀。董其昌记云“吾郡画家,顾仲方中舍最著,其游长安,四方士大夫求者填委,几欲你铁门限以却之,得者如获拱璧。”与宋旭、孙克弘、莫是龙等友善,穷探画理,创云间画派。董其昌曾授教于顾亭林。
《寒江访友图》乃顾仲方万历十四年创作(1586),绘寒江访友之意境,山石寒林,长松孤木,矾石居舍,桥下寒流,人物神态尽现寒意,峰峦峭劲,略皴带染,北派遗格又山体为江南之景,故有北骨南象之境,虽笔墨精巧叹寡韵失古拙蒼厚之味,赏鉴一过,难留印象。《秋林归櫂卷》是卷为莫是龙题引首,设色之作,为顾正谊典型面貌,图中写秋山暮林之景,骚人归舟之意,山石巨大树木丛生,少皴擦淡黑渲染,赭色复染,质感极佳,远山淡花青水色交融,放眼望去,秋色满目,江水澄清,诗意陶醉,令人不能忘怀耳。顾氏画其风貌特点山峰多作方形,少画林木,笔痕墨迹拙生枯润亦有含蓄之美。《丁酉夏日卷》写秋江之景,笔墨蒼润华滋,渴笔中求生涩同迹,笔用方折带有元林遗法,然清冷逸寡厚重过于高士,山谷坡岸秋林树木以一种卧笔之姿点出叶态,少此变化,虽坡石于近处,观如远景,眼前无细笔可察,山峰矾石重墨点苔,不植一树,乃其风格,此卷乃顾氏面貌,其代表性犹见一斑。
顾氏曾对董其昌绘事有过指点,因此华亭受其影响也是必然的,但随着对绘事的追求,审美情趣与每个人会发生变化,风格面貌也就随之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了各自的画风,顾正谊、董其昌二人墨迹是很分明的,鉴之知矣。
沈士充与董其昌画作之比较
沈土充,字子居,生卒年不详,(约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华亭人,绘画师事宋懋晋兼问赵左。沈氏山川墨迹,笔法鬆秀,墨色华淳,皴染淹润,山峦不显单体突兀之势,清蔚蒼古,丘壑蓓葱,技精微妙逼人心目。《秋山册》十开,写秋山之景,勾皴点染,方折用笔,显现于浙派爽劲之力,笔姿含妙,极尽精微而生动,设色淡雅,浅绛略敷淡石绿及花青,树木纵横,枝条穿叉疏密有致,繁而不乱、疏而不少,浓淡相宜,有垂荫枊下,放舟远眺之境,雨过空濛湿润,可㳺可居,此册沈氏以南北相融之法作矣。 《山烟春晓》是轴青绿虽承赵千里遗格,然其笔墨明人风气尚存,近处溪流屵石,方折笔迹,勾皴擦染,点苔爽落,拙中藏巧,灵活生动,虚实相生,树木四株,枝柯项背,拙生老遒,极有渴涩之痕,又松树疏简浓郁,色彩斑斓,干部勾鳞淡墨略染敷赭石,夹叶双勾米点横卧尽相互映,形成丛林对比而枝柯前后交叉极具妙处又质感甚强,溪流淙淙,水草随风荡漾,河上一舟,一老者寄怀山水,闲情逸致,人物刻画,维妙维肖,神态超然。中景岸岒,矾石卧水,树木山岉小桥人家远水相接,又岸连谷壑峰峦峭绝,屴入云端而险岎耸立,岧岧入目,远山相映,其境其势,可游可赏。《秋林读书图》纸本,此轴沈氏造秋山读书之境,格调清远,髙山大壑幽谷流溪,近石水岸,勾勒皴擦,渲染枯润,点苔繁密,生动自然,树木双勾点叶极尽精微而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树干散笔而实略敷淡色,枝柯穿叉绝妙,密而不乱,居舍人家,一隐者临窗读书,神情必肖,亦见闲致,怡情高洁,为此作点出主题,图中环境设计十分巧妙,篱芭萩草尽显晚秋略有萧瑟之意,溪水山石小桥,烟岚隐浮,不显见而意在。湿润空濛醉人,远山矾石藏于杂丛点苔之中,湿墨枯润涩笔渴痕,得笔墨三味,使之赏而不能忘去。沈氏此轴南宗笔意略参北法,浑厚不足,少含蓄薄内气,故有笔痕处如纸,亦见之。
沈子居常为董其昌代筆,陈眉公记:“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代笔纸墨虽多传于世,然与董香光真笔观之尚有区别,香光含蓄,静净如山中明月,光泻大地,画峦壑于结构中完成,沈氏不然,虽以香光托名但相距甚远,一鉴便分真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