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免费注册
客服热线:010-65980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帮助中心
何士扬
1952年10月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更多>>】
观点评论 全部观点

中国画当前的要务是:“固其本,复其性”——何士扬访谈

时间:2017-03-27 03:59:07

200766日上午

杭州  何士扬画室“雍言馆” 

记者:何老师您好,当今画坛纷纭,现代艺术大行其道,在这个大背景下您认为中国画应该向何处去?

何士扬: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经济领域怀着对外开放的心态,向外学习对外拓展,寻求与国际接轨,这是时代的要求无可后非。但艺术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思想之本,要想推进其时代演化,必须先向内寻找根源,固本强体,中国画更应如此。外来艺术形式要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只有当它能够恰当地反映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时,它才可能在中国生根。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记者:何老师您讲文化往根里走,可谓一语中的。我有一位朋友衡正安先生研究书法理论二十多年,他说中国书法的发展有一种复古倾向,要么学三代,要么学魏晋。也是往根里走。

何老师:这是必然的。我以为今日中国画当务之急是:固其本,复其性。我早期的画比较注重“创新”,但现在开始往传统走,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古,而是认识上的提升。我们这一代人要想画好中国画,该补的课还有很多,除了读书、习画、行万里路外,还要加强常常被忽略的对“文房四宝”的研究。笔墨纸砚对画画的来说是每天离不开的,为什么现代还存在普遍讲究不够的状况?不是条件不足,而是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还缺乏深入,笔墨研究还没有普遍真正上路。其实古代真正的好作品,现代人临摹起来很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用的工具质地不同。

记者:吴湖帆曾经说,“生宣出而画道衰,羊毫出而书道微。”,您怎么看这句话?

何老师:这句话意思是对的,但有点极端化了。以前也有羊毫笔,黄庭坚用的就是羊毫笔。但毛笔最早多用兔毫,还有兔毫笔心夹婴儿胎发、或狐狸毛制成的。当然还有鼠须等等。好兔毫是用8月份左右采下兔子脊背上的两行毛。因为那时寒暑调和毛最好。古代最有名的书画用纸是南唐的“澄心堂纸”,由于适合书画,历代多有仿造。其特点是坚洁如玉、细箔光润,宋人多用此纸。后来人做的生宣纸,确实是越发的不讲究,做出来的纸质不紧,一上笔就晕化开来,致使后来人陶醉于追求这些晕化的各种效果,舍本而求末,最终远离了用笔之本。从这一点上看,我十分赞同吴湖帆先生的观点“生宣出而画道衰”,而且当代中国画追求表面效果比之吴先生的年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现在评价一幅画往往喜欢用“效果好”或“大气”这样的口头禅,其潜台词往往是看重笔墨的晕染效果,或用笔的粗细和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要知道中国画的笔墨审美来源于书法,其核心是用笔。而笔墨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脉,才是中国画学永不枯绝的根源所在。

我想,“生宣纸”再加上“现代的展览模式”,可能是催生中国画近现代“好大”的浮躁审美的原因之一吧?并非大纸、大笔、大墨块就大气,“小气” 跟“大气”不是用体量来衡量的,很小的字写出来也可以有很大的气象,不能把体量跟精神容量混为一谈。现在整个书画界很繁荣,但文化的精纯度被大大地稀释了。圈子里进来很多“爱好者”是好的,但他们明明不懂却又不学习,还把自己吹成大画家,这就容易混淆视听。

我们现在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无数的好作品,估计像齐白石这一代的大师们当时的条件也没有我们现在好。我们在上海、北京、台北等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里随时可以看到古代的精品展览,看好的东西对自己是一种“滋补”,“补”了以后就要去追根探源,弄清楚它如何做到这么精到的。包括我们做纸也该这样,现在说毛糙的纸好其实不对,以前最好的纸实际上是很光洁紧密的,光洁的东西有个特点,就是画出来的每一笔都干干净净,看得很清楚。纸张的质地不好是现在假画多的原因之一,因为假画是框描出来的,光洁紧密的纸造假时容易露馅,框描假画要借助笔墨纸砚,现代的画家对工具不讲究,造假画的难度也就相对降低了。所以这里面学问很多。我们现在也只是随便聊聊,很多问题就不深究了。

记者:国画现在这个样子应该也有迎合市场的因素在里面吧?!

何老师:我觉得不光是迎合市场,还是有不懂无知的一面。笔墨纸砚每一个环节、诗书画、传统的很多东西都不了解,才把这种高雅的文化低俗化了。中国画是高雅的,可以陶冶情操,但它不拒绝任何人。工具人人都可以拿到,关键还是对待学术的态度,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敬畏之心?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对待学问和有学问的人就不懂得尊重,只为混世界方便,弄得个头衔,可以到处呼喊。这样的风气造就了一批不懂画的“大画家”,反而画的好的人也被他们的乱画弄坏了眼睛。众人皆伤目。这样恍恍惚惚,市场是繁荣了,却低俗了。

现在图有虚名的画家不少,作为生存可以理解,但要谈到艺术核心的这一块,大家还应该相对安静一点地投入进去。别因为有“时代性”和“创新”的大旗,就使自己找到一种“合法”的理由不去用功。假如大家都利用起我们现在有利的条件,多亲近最好的东西,去感悟、体会、一步步接近,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会多一些,吹牛的人就少一点。其实中国画能够将各种好东西融合进去,复古并非死板,而是要追求精到。很多人一说到“传统”、说到“古意”,就跟“老旧”联系在一起;一说“文气” 就变成“阴气”,都搞混了。中国画如果是这样,不会到今天的。因为以前画中国画的都是士大夫,所以叫文人画。都是一些很讲究的人在做的事情,包括书法和书法转为绘画的用笔,都是有文化根源的。所以现在,有点把国画低俗化、庸俗化了。有时候看到国画变成这个样子,我其实蛮难过的。

记者:现在有些画家一味提倡“阳刚大气”,这又应该如何理解?

何老师:“阳刚”、“大气”是讲一种心胸、一个格局,不是讲体量。现代中国画界确实存在着一种好大的风气。其实精到、博大精深才是大气。所以我们就是希望画坛氛围清雅一点,还中国画本来应有的面目。中国画以前是什么样的?是中国最优秀的人的全情投入,在朝的从皇帝至七品县官,在野的隐士高僧,这些社会最精英人士全部倾心于书画,所以中国画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常常听到有人拿西洋画跟中国画比,当然文化体系不同,难比高低。但若要论根基深厚,中国画真的是延续不断的。西方的虽也有延续,但不能与我们千年不断且层层叠加相比。中国画代代传承,不仅连绵不绝,而且每个时代都添砖加瓦,其间当然会有取舍、演化,比如说画在墙、绢、古纸、宣纸上,都是演化,但是文脉不断。中国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是活的。我说这些话,丝毫没有把中国文化定格的想法。

记者:何老师跟北大朱良志教授的观点挺像的,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画的生命精神》,他说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都是生生不息的。

何老师:对呀,它是生生不息。但有一个内在的文化脉络可循,包括人物画,因为人物难,更应注重文脉,它的追求是有取舍的,谁取舍?不是一个人,而是大家——中国文化的精英分子集体取舍的,就是刚谈到的那些所有在朝的知识分子和在野的隐士高僧集体取舍的。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取舍,要什么,不要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的话,就容易庸俗化、使中国画降格。取舍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现在一些画家,把人物画夸张成好似“弱智”的形象,并美其名曰“当代”。在中国画这里绝对不能这样!我们这个民族取舍过的!不是说我们没有幽默感,幽默感里面,有些可以入画,有些不可以,这都是被取舍过的。所以这点很重要!我刚才说低俗化的原因,实际上核心是“懂”和“不懂”。懂不懂的前提就是要不要传承,要不要学习的问题。中国画画人也可以变形,比如画罗汉,可以把他变得很高古,格调很高,精神容量反而加大了。不是为变形而变形,简单的把人物形象丑陋化、庸俗化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记者:看来文脉很重要。

何老师:对!所以我说当今中国画当务之急是:固其本,复其性。人物画的问题最大。山水花鸟画要“固其本”,人物画不仅要“固其本”,还要“复其性”。

记者:何老师,你对目前中国画市场的评价怎样?

何老师:现在有很多人在问:“中国画是不是太贵了?”依我看,作为我们这样的民族,如果真的是好东西,精华的东西哪里会贵呢?跟别的民族比,中国现在这样的经济条件,大经济体制里面的精华艺术,并不算贵的。但有两个问题,一是:目前市场上跑的作品大多太“烂”,“烂”包括质量上和数量上的问题;二就是画家里面良莠不齐,目前市场没有办法和渠道分辨对错好坏。那么作为一个圈外身份的收藏家,他有这个爱好,却有可能一进来就被带坏了。因为有些人会为了赚钱而积极向收藏者推广并不恰当的作品。积极是对的,但是推广了什么呢?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家都来爱好,是好的,但缺少对艺术学术的一种虔诚的爱心,对学问的尊敬之心。规则紊乱和道德缺失是目前中国画艺术市场有待改善的地方。

记者:似乎已经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了,有点为了利益而艺术的。

何老师:为了利益这么做可以被理解,但它导致了混乱,让人怎么去甄别好的作品呢?如果大家都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看不懂画的人又越来越多,这就成问题了。但我想会随着时间慢慢好起来,会有人意识到这些并去补救的。

记者:看来相关人员提高眼界很重要。不过对一些人来讲,有可能老在第一层打转。

何老师:每个人都有他的天分,所谓“才气”需要先天遗传和后天的机遇。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而关键看是否诚恳。是有些人始终在第一层打转,只因为站在桌子上摸到了屋顶,就以为自己摸到了天。别人告诉他上面还有好多层,他却不一定相信。所以说诚恳、学习、修为很重要。只有这样才会开阔心胸、提高眼界。

我们提倡中国画要“固其本”,“复其性”,但我们也尊重一切好的艺术,像林凤眠的那种中西结合的探索,是他用毕生生命诠释的艺术,所以作品很感人。我前不久在香港看了他的一个回故展,很震撼!所以还要看你是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做事情,这个也很重要。

记者:目前,你觉得当代中国人物画往前推进的前景如何?

何: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人物画已经式微好久了。近百年来算是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我们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出来的大家大师还是不如山水、花鸟画的多,这是需要反思的。是不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关注点有问题?当然条件、时代背景都有关系的。

现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宽松,条件也好了。我们还可以看到历代最好的东西。正是做反省的最好时机之一。总体上看我还是认为人物画要补课,要补文心。不仅要“固其本”,还要“复其性”。有了好的条件,只要有人在做对的事情,我对我们这个时代还是充满信心的。

记者:今天耽搁了何老师很多宝贵时间,谢谢何老师。